1998年我国住房体制全面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14%左右下降到7%。国内的财政、就业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1998年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企业不再为职工提供福利住房,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通过出售土地使用权,地方政府得以扩大收入;对住房的大规模投资能缓解大规模下岗带来的就业问题,同时能增加对建材等产品的需求,吸收过剩产能;对于居民来说,住房全面市场化使计划经济以来被长期抑制的住房需求得到释放,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提高资本形成,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住宅市场化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当时下行的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受其影响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从前一时期12%左右的同比增速下降到最低时2009年第三季度的6.4%。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从2008年下半年起由收紧转向放开。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陆续出台政策,通过降低房贷利率、首套房的首付比例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同时减免房地产业交易税费。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经济持续下行、政府债务加剧等问题。2014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1%和7.2%,经济增速面临跌破7%大关。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总债务(含隐性负债)从2010年的16.5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4.9万亿元。而政府部门整体的负债率(债务/GDP)从2008年的28.06%上升到2014年的38.82%,为1997—2017年最高值。在此背景下,国家采取降低购房贷款利率及首付比例的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同时推行房地产业的“去库存”战略,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降低三四线城市待售库存。
整体来看,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能反映出经济下行时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下行时期,房地产业的贡献率往往高于其平均水平。1998年,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从1997年的3.8%上升到9.4%。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次跃升到14.3%。2015年以来,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从2014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2%。可以看到,房地产业在经济下行时对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