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片面追求GDP几乎是许多城市发展中的通病。一谈起发展,官员们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盖高楼、圈地皮。因为工程建设的GDP来得快、卖地皮的钱来得容易。建设一幢楼产生了GDP,拆除一幢楼又产生了GDP。但这种增长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实际上并未带来发展。政府提供土地、开发商盖楼卖楼,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很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那些主城区、老城区的实际。就城市建设而言,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土地资源。同样一块地,如果你造了住宅,一次性就被买走了;但如果你建了商务楼宇,一定会有企业轮流租赁,只是回收成本的周期长一些而已。这就是“一锤子买卖”和“细水长流”的区别。可想而知,建一幢住宅与建一幢商务楼、建设一幢楼与运营一幢楼,虽然占用了区域内同样的土地面积,但所产生的效益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商家而言,最好的结果当然是现金流“长流水不断线”。
多年来,我们之所以一直强调楼宇经济的“亩产效益”,就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对于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我们不仅追求产量的“高”,还追求产量的“效”。但在许多地方,临海、临江、临河、临湖的宝贵地段,都被占用建成了一排排别墅或三四十层高的高层住宅,“海景房”“江景房”“河景房”“湖景房”把美好的海景、江景、河景、湖景遮挡得严严实实,成了少数人的“私享空间”,非常可惜。城市应该是充满生活意蕴的综合体。无论是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角度看,还是从人们高品位需求的角度看,城市都应该是宜居的、智慧的、绿色的。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注重土地的深度开发而不是单纯的商品房开发,要更多地注重城市运营而不是城市建设。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经营的兴奋点不在于大拆大建,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产出最大的效益,在于怎样当好城市运营商而不是城市开发商。遗憾的是,也许在许多时候,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一段差距。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现状,是不少城区在城市建设、城市改造中过多地搞房地产开发,建楼卖楼,做“一锤子买卖"。城市建设常常被房地产商们“绑架”“挟持”,政府和房地产商“眉来眼去”“暗送秋波"。这种“寅吃卯粮”“钻头不管屁股”的做法,虽然也能获得一时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稳定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好景不长,非常可惜。更为重要的是,将整个城市的GDP和财政收人绑定在房地产行业上,也是很危险的。城市的发展还是要多一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胸和视野,追求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发展,不做“一锤子买卖”。